剛過去的2016年春節,600萬出境過年的中國游客,刷出了境外消費900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與過往不同的是,“質量好、品牌好、設計好、高性價比”的日用耐用品成為熱購的“尖貨”。讓人再次感受到了消費升級時代,中國中低端過剩供給與有效需求之間的“捉襟見肘”,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經濟“轉型的良策”,也是滿足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惠民紅包”。
面對這種新的需求變化,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提交了《關于提高供給質量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他認為:“供給側改革‘質’在必得,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通過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擴大增加中高端供給的‘加減法’,將保持經濟結構調整的平衡發展。”
供給“對路”就有“出路”
有消費者表示不管紅海藍海,能讓消費者淘到寶的就是好海;也有人將2015年稱為跨境電商元年,雖然跨境電商尚未大面積盈利但依然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這些商機背后折射的是“消費者需求升級”。
“因此供給側改革雖然‘著力點’在供給端,但‘著眼點’應該在需求端。消費需求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起點和歸宿,是實現經濟轉型的源泉和動力。一定要‘以消費者為中心’,站在全球的角度上,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新供給。只要供給‘對路‘就會有‘出路'。”孫明波表示。
如何滿足“消費升級”時代的消費者需求?作為企業界代表,孫明波代表給予“質在必得”的回答,他認為這個“質”的內涵就是滿足和引領消費者持續提升且永無止境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在從事啤酒行業30余年的孫明波看來:“啤酒是物質產品,更是精神產品,能取悅人的酒就是好酒。”面對轉型中的中國制造,就是要實現供給端對消費端“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雙統一、雙滿足、雙提升;要想實現這種統一,各行業要從“科學加藝術、傳承加創新”兩個方面著手,為消費端制造驚喜,只要供給對路,就會有發展出路。
發力“科學加藝術”的中國造
孫明波指出:“商品的基本屬性在于使用價值,但僅立足于滿足基本屬性的商品一定過剩。新供給要追求產品與消費者精神的對話,給消費者帶來愉悅感的產品是好產品。而這種愉悅感不僅要看‘顏值’更要看‘氣質’。”
啤酒釀造在多數人眼中是嚴謹、理性、有規律、有指標,這在青島啤酒看來只是基礎質量指標;啤酒釀造藝術要追求產品是有生命、有特色、有個性、有記憶的。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最終帶給消費端帶來獨特的與眾不同的體驗。
“供給端追求‘科學與藝術’的并蒂花開,就是在滿足和引領消費者對‘物質和精神’的新需求,也就是轉型。啤酒盡管是一個講究規模化的產業,但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需求就是供給端的轉型命題。企業要保持規模效益的同時,搭建多品類平臺,不斷開發滿足細分需求的產品、包裝和服務,做到快速迭代;通過大數據研究與分析,依托平臺創新,創造符合消費升級需求的新型購買方式、消費體驗和營銷模式等,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創新供給體系。要實現‘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就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激活創新活力,以創新發力 ‘科學加藝術’的新供給,為美好生活創造更多滋養,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更多新動能。”孫明波指出。
“新供給” 惠及民生福祉
面對“需求結構加快升級、消費能力持續增長和高質量供給日益迫切”的環境,孫明波指出:“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助推中國質量管理進入黃金發展期,這不僅是經濟 “轉型良策”也是“惠民紅包”,民眾對此充滿期待。在“新供給”的轉型中,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要齊抓共管,用市場的力量培育優質供給,淘汰落后產能。市場具有天生的優勝劣汰作用,市場發育越成熟,對質量的配置、選擇和促進作用越顯著。
孫明波認為,“供給側改革”的外部動力來自于市場消費升級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而內部動力則來自于企業的轉型升級、深化變革和創新實踐,讓消費者從消費升級的紅利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而提升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和支持。
孫明波稱,政府要通過頂層設計, 一是以百姓需求為中心實施“標準化+”戰略,讓“標準化+”效應貫穿在各行各業,成為產業轉型和供給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二是積極推動產品標準提升和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標準化生產普及率,推動產品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加快結構調整,通過市場的力量促進資源向優質產品制造企業流動;三是強化行業龍頭企業的主體示范作用,催生標準化的裂變效應,龍頭企業通過創新,提高質量和效率,為消費者提供品質高、性價比優的產品;四是全社會營造理性、良好的質量發展環境,形成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共享質量、形成消費“看價”更要“看質”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