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就是你需要用到得最基本的一些自釀裝備,從右至左,最右邊的不銹鋼桶是boiling煮桶,12L的容量,前一篇我也介紹過,釀啤酒的第一步其實是發麥芽malting,第二步是麥芽mashing,第三步才是煮,為什么我直接就講到boiling了呢,其實因為malting和mashing對初中級水平的人來說要求比較高,需要用到的裝備也多得多,而且對于想創造自己風味啤酒的人來說不是那么方便,因為你得一切從谷子開始,而每一種啤酒其實都是可能用了各種谷子的,所以很多的家庭自釀啤酒都是從maltextract開始,就是自釀啤酒材料供應商將剛開始mashing的麥芽汁提純,將水蒸發掉后包。
最左邊的玻璃桶是我們的發酵桶,玻璃能提供很好的隔離,塑料桶其實也可以,但是在數周的發酵過程中會有微量的氧氣滲入,會影響酒的口感。 漏斗是用來將boiling后的原麥汁倒入發酵桶時用的,你可以注意到發酵桶其實是20L左右的容量,遠遠大于這個boilingpot,這其實是一種取巧的辦法,因為在家里直接煮20L的麥汁的話非常耗時間,而且將其冷卻到發酵的溫度也非常費勁,如果自然冷卻的話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這樣wort中的蛋白質會有反應,這個過程中的如何防止細菌也是個問題,很多人會用到所謂的wortchiller。
另一個辦法就是只mashing幾升的麥汁wort,然后直接混入冷水,迅速降溫,這種辦法被稱為partialboiling,初學者完全可以采用這個辦法。中間那個是裝瓶桶,啤酒發酵完成后會被轉移到這個桶里,再混入一些糖后再進行瓶裝,讓啤酒在裝瓶后繼續發酵,這就是所謂的bottlecondition.紅色類似搬手的就是個簡易的打蓋器,裝瓶時給啤酒瓶上瓶蓋的,淘寶上也有各種打蓋器,但都要幾百元,從美國買,花了十美元。 自釀啤酒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各個環節的消毒,所以刷子和清潔劑是必須的,但是注意清潔劑會有一些要求。 剩下的就是一些能實現虹吸功能的管子了,用來將酒從發酵桶轉移到裝瓶桶來。
最最基本的裝備就這幾個了,其實除了20L的玻璃發酵桶在國內很難買到以外,其它的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實現類似功能的。這個發酵桶的開口必須足夠小,注意前面幾個是塞子和單向閥,塞子用來在開口的地方固定住單向閥,單向閥可以是任意結構,只要能保證只讓里面的氣體出來,不讓外面的氣體進去就行了。
最常見的一種,一個小口杯罩在導管上,插在發酵桶上時會讓這個口杯浸在水里,這樣發酵發生的CO2會頂開口杯出去,但外面的空氣有水阻隔也就進不去了。
這些小裝備其實都完全可以自制,發酵桶比較麻煩,目前的辦法只有境外商店購買,自己出國的時候帶肯定很麻煩,最現實的還是郵購,但也不會太貴,這么大一個玻璃桶的從美國寄到國內的郵費就幾百塊。